关于迷信

今天住店,领完房卡找到门牌,才发现这间房正对楼道。按照迷信的讲法,这间房的风水是不太好的,意识到这一点,心里有些顾虑,但又懒得去换房间,所以就直接推门进房了。说来也怪,以前从来没遇到过所谓风水不好的房间,所以对于那些所谓住店的讲究,只是当作奇闻异事来听,并不当真,但是今天亲自住进来,我马上变得神经兮兮起来,把能开的灯全都打开,并且打开卫浴间的水龙头,还冲了马桶,据说这样可以提醒房间里的另类存在尽早离开。一边做这些事情,一边觉得自己可笑。我在做些什么呢?在环保主义者看来,我是在没来由地浪费水和电;在理性主义者看来,我的行为正在被未经确证的信息所控制,属于非理性行为。按一般人的看法,我这就是十足的迷信。所以接下来我们就来谈谈迷信吧。

在我的生活经验里,迷信(或者说疑似迷信)并不鲜见,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与传统风俗有关,另有很大一部分与佛道(并非作为学术的佛道)有关。与佛道相关的部分自不消说,我们见到很多人都喜欢到寺庙和道观里去求这求那,并且喜欢佩戴开过光的饰品。与传统风俗有关的部分,又可以分为有理论支撑的和没有理论支撑的两大类:有理论支撑的包括生肖、五行、生辰八字、老黄历、算命、解梦、风水等等;没有理论支撑的多是一些听起来匪夷所思的说法,比如“正月剃头死舅舅”“左眼跳财右眼跳灾”等。而且各处有各处的迷信,西方人相信占星术、不喜欢数字“13”、认为乌鸦不吉利,等等。细细想来,生活中真是充满了迷信,虽然人类倡导理性和科学精神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普通人还是莫名其妙地信奉着许多未经证实的信条。这令我不禁要想,为什么迷信如此顽固呢?难道注定此情无计可消除?

从性质来看,迷信大致可以分为预示类和禁忌类:预示类迷信的特点是通过某些已知信息(如日期、地理位置、生理表征、梦境)预测人的吉凶祸福和人生命运;禁忌类迷信的特点是借助于某些神秘力量(包括各路神仙和各类鬼怪以及其他一些隐晦不明的力量)约束人的自由行为。从发挥的作用来看,这两类信息都是对于人的自由的限制,预示类迷信限制了人的自由意志,禁忌类信息限制了人的自由行动。我觉得制造束缚和追求自由是人类历史之中很有趣的一对矛盾,这个暂且按下不表,我想做的是探讨一下迷信的社会心理起源。涂尔干研究过原始宗教的起源,最终的结论是宗教是社会的产物,人与人的聚集使得个体意识到某种区别于个体并且高于个体的精神力量,宗教思想及其一整套仪轨都是这一精神力量的外在寄托和体现。迷信不同于宗教(涂尔干认为是否存在教会是宗教和巫术的区别),但迷信大致也有一定的心理起源。以下纯粹是个人猜测:原始社会中的人,时时刻刻处于危险之中,出门打猎容易丧命,争夺土地和粮食容易丧命,争夺交配权容易丧命,蜗居在山洞里也会丧命(注:饿死)。总之,危险的无处不在和生命的稍纵即逝使得我们的祖先强烈地想要摆脱未来的不确定性,他们想要知道未来,想要知道自己某一行动的后果,想要尽一切可能保全自己的生命。而想要预测行动后果和保全生命,除了强身健体和使用武器这一路径,还有一条路径,那就是听取老人言。部落里的长者凭借自己的人生经验总结了一些真命题,并把这些真命题进行推广,其有效性得到验证后便可以在部落里存留下来,传之久远。在这些真命题里,就包括着预示和禁忌。然而随着人类的不断迁徙和融合,地理环境和生存方式的变迁,很多以前为真的命题变成了假命题,甚至变成了完全不可理喻的命题,也就成了迷信。今天我们把迷信和科学对立起来看待,实际上很有可能今天的迷信正是原始社会当中的科学,社会教育的强大作用和人类的自我保存的保守天性使得这些远古的信条得以零散地保存下来,它们有的被简化、有的被体系化、仪式化、有的被歪曲,渐渐地也就失去了原来的意义。今天的科学依靠着人类的质疑精神和实验方法发展起来,并在人类经验中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这是人类的质疑精神对于保守天性的胜利。所以,作为名词的迷信可以算作是一种文化遗迹,但作为动词的迷信却是值得思考的人类心理,很难说它好还是坏,因为它既是屏障,也是阻碍。

写于2017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