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饭馆

如果你已经上班,而单位又没有食堂,那么你就会常常被这个问题困扰——中午去哪儿吃?其实选来选去,可吃的就那么几家,就算有一家初尝时觉得好吃,吃上几十回也就味同嚼蜡了。到最后,大家都选择点外卖了。我不喜欢点外卖,所以常常一个人吃中饭。各类面条、米粉、麻辣烫吃过以后,几乎走上了绝路。

现在要写的这家小饭馆,以前也来过,彼时和几个同事一起来,心思全在交谈上,并未留意它的特别;现在一个人来,倒是体会得多一些。这是一个一家人开的饭馆,一家三代全在这里:爸爸在后厨做饭,妈妈在前台张罗、收钱,奶奶周围走、传菜、收拾杯盘,小孙子则负责看电视或者就在一边自顾自地玩儿。也许你觉得这样的店没什么大不了,常见得很,讲究场面的朋友也许还会觉得它不高级,很寒酸。但对我来说,这却是一家令人感到温暖、舒适的店——它有人情味儿。

细想一下,现在的简餐馆,有几家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它们有特定的模式、特定的菜品、特定的配方和做法,只要交得起加盟费,雇得起店员,谁都可以开。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肯德基和麦当劳了。现在,勤劳聪明的中国人也学会了老美的玩儿法,满大街都可以看到兰州拉面、桂林米粉、黄焖鸡米饭、重庆小面、沙县小吃,等等。这样的店,我当然也常去,但总觉得少点儿什么。老板和店员、店员与店员之间或许也不是完全的雇佣关系,他们也可能是亲戚或者同乡,但言谈之间,仍是命令居多。

有了标准化的饭馆作对比,你大约就能明白,为什么我要对前面说的小饭馆情有独钟了。这是一家不可复制的店,它的员工、它的菜品、它里面的氛围,都让你觉得舒服、自在。你可以看到店主一家人眼神之间情感的传递和流转,眼角和眉边散发出来的自自然然的满足和适意,一字一句,都有字义之外的温度在,那是一种大城市里久违的亲切感。当然,他们偶尔也会争吵几句,就像我们每个家庭一样,但用不了多久,阴云就会散去,店里又是融融暖意。在这里,很奇怪,你会觉得自己活过来了。

我知道,这有点儿像是一种nostalgia,面对工业化的世界,人会忍不住怀念那个人与人之间还有联结的时代。但我想写的,不是nostalgia,我想写的,只是身边的好饭馆。既然它还在,为什么要去怀念呢?大踏步走进去吃饭不行吗?

写于2019年8月